国内压力扫描阀技术发展现状与国产化突破

压力扫描阀作为多通道压力测量的核心设备,其技术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航空航天、流体动力学等领域的实验能力。相较于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便开启商业化进程,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,但经过近四十年的持续攻关,已逐步实现从“引进依赖”到“自主可控”的跨越。本文梳理国内压力扫描阀技术的发展历程,重点解析近年来的国产化突破与前沿成果,为行业提供参考。

一、早期探索:从机械式到初步电子化(20世纪60-90年代)

我国压力扫描阀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,但初期发展较为缓慢。60年代仍停留在多点巡回检测阶段,主要依赖机械式压力计和人工记录;70年代以小型计算机为中心的数据采集系统成为研究重点,但硬件性能与软件算法均较为基础。

进入80年代,随着微型计算机在国内的普及,自动检测技术逐步成熟。然而,在高精度压力扫描阀领域,我国仍面临技术封锁——多数单位采用单个压力传感器组成的测压系统(精度低、通道少)或机械式压力扫描阀(扫描速率慢、稳定性差)。为满足风洞试验、发动机测试等需求,部分科研单位选择引进美国设备(如Scanivalve公司的ZOC系列、PSI公司的780B系统),并通过二次开发或校准技术弥补国产设备的不足。

二、技术突破:西工大团队的自主研制历程(1991-2004年)

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西北工业大学钟诚文团队自1991年起开展电子压力扫描阀的自主研发,成为我国该领域的里程碑式事件。

第一代系统:奠定国产化基础(1991-1994年)

1991年至1994年,团队先后研制出DSY64电子扫描测压系统DSY128电子扫描测压系统。这两款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,支持64/128通道测量,准确度达0.10%FS,扫描速率20000点/秒,于1994年1月通过部级鉴定,被认为达到国外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,填补了国内高精度多通道测压设备的空白。

第二代系统:性能显著提升(1998年)

1998年,团队推出DSY0.05%FS系统,扫描速率提升至50000点/秒,接近国外先进水平,为后续智能系统的研发积累了经验。

智能化升级:数字补偿与温度控制(2002-2004年)

2002年,团队研制出ZDS智能电子压力扫描阀,首次引入最小二乘拟合算法进行数字温度补偿,准确度达0.06%FS,测量温度范围扩展至0~40℃,显著提升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。同年,DSY2000K电子扫描测压系统完成研制,进一步优化了硬件架构与数据处理算法。2004年底,我国自行研制的DSY2000压力测量系统ZDS智能电子压力扫描阀通过专家组验收,标志着国产设备正式进入工程化应用阶段。

三、应用与改进:国外设备引进与二次开发(2005-2015年)

尽管西工大团队实现了初步突破,但高精度压力扫描阀的核心技术(如超高准确度、宽温域稳定性)仍与国外存在差距。近十年来,国内多数科研单位和企业选择引进国外设备(如美国Scanivalve公司的ZOC系列、PSI公司的PSI8400系统),并通过软件二次开发或校准技术满足应用需求。

典型应用案例

  • 高颖等针对美国Scanivalve公司3217型扫描阀,提出现场原位校准方法,避免高度差修正的繁琐流程,校准后准确度达±0.10%FS,满足试验要求[34]。
  • 尹付强在风洞试验中引入PSI公司98RK系统(准确度±0.05%FS),验证了国外设备在高速测量中的可靠性[35]。
  • 白雪等以PSI公司DTC系列ESP扫描阀为核心,设计多通道校准方案,通过比对试验评定数据不确定度[36]。
  • 王艳基于VB6平台开发PSI8400系统配套软件,提升了设备的人机交互效率[37,38]。
  • 曾星等针对DSA3217和9016型扫描阀,设计风洞通用数据采集系统,满足了多场景测试需求[39]。
  • 谭正一等以PSI9116智能扫描阀为核心,构建固冲发动机多路压力测量系统,验证了国产化替代的可行性[40]。
  • 邢威深入分析DSA3200型产品的校准技术,提出不确定性评估方法,为国产设备校准提供了参考[41,42]。

四、国产化新阶段:高精度与抗冲击技术的突破(2016年至今)

面对国外技术封锁的压力,我国科研机构近年来在高端压力扫描阀领域取得显著进展,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。

分布式系统与高通道数突破

  • 张锴等针对飞行器地面试验的大规模压力测量需求,研制分布式压力测量系统,测量准确度达±0.5%FS,支持多节点协同工作,为复杂测试场景提供了国产化解决方案[43]。

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精度成果

  •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顾洪斌团队于2016年研制128通道电子压力扫描系统,量程45PSI,准确度±0.05%FS,扫描频率100Hz,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[45]。

北京大学的创新设计:抗冲击与芯片级集成

  • 2020年,北京大学研发“风雷”电子压力扫描阀,体积小、抗干扰性强,适用于便携式测试场景。
  • 2021年,马盛林团队提出大规模气动压力传感器集群采集处理芯片系统,以32通道扫描阀为研究对象,在硬件层面突破MEMS芯片流片工艺与批量制备技术,在软件层面设计高速接口与批量标定算法,最终实现准确度优于0.10%FS。该系统兼具抗冲击、性价比高等优势,为国产高端设备提供了新方向[46]。

五、总结与展望

我国压力扫描阀技术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“引进—消化—自主创新”三个阶段:

  • 早期(60-90年代):以机械式和小型计算机系统为主,技术基础薄弱;
  • 突破期(1991-2004年):西工大团队实现电子化与智能化升级,达到国外80年代水平;
  • 国产化新阶段(2016年至今):通过分布式架构、芯片级集成与抗冲击设计,逐步逼近国际先进水平。

当前,尽管国产设备在超高准确度(如±0.03%FS)、极端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,但随着MEMS传感器技术、AI校准算法及多物理场融合技术的快速发展,我国有望在未来5-10年内实现高端压力扫描阀的全面自主可控,为航空航天、新能源等领域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。

更多疑问 全面解答

资深行业专家在线为您解答所有疑惑

免费咨询